close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打分數只能透過紙筆測驗嗎?有些老師可不這麼想。教育部舉辦「台灣國中、小英語教育多元評量」國際研討會,邀請老師分享如何透過多元評量策略,幫助成績低落學生找回學習熱忱。
▲英國文化協會18、19日舉辦「台灣國中、小英語教育多元評量」國際研討會,邀請台灣、英國、韓國、香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地的學者分享經驗,期待能提升國內中、小學英語教師多元評量的能力。 (圖文/郭晉瑋)
學習鴻溝逐年擴大長期投入英語補救教學的台中市文心國小英語老師高千惠在低年級的英語課堂上,經常在國小第一節堂文課上,發現班上有一群人,早已搶先接觸其他同學從來沒有機會認識的英文。
高千惠表示,在貧富差距逐年擴大的台灣,類似場景天天發生。面對自己輸人一截,孩子臉上的自卑與惶恐,從課堂延伸到同儕間的人際關係,讓高千惠相當心疼。
為了幫助學生找回自信,高千惠在低年級的課堂上,大量使用分組活動方式教學。透過前測,高千惠將學生依程度好壞分組,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引導程度較差的學生,進行各種分組活動。
過程中,高千惠坦承曾有學生抱怨:「為什麼我要教他」,也有家長反映:「老師怎麼可以把教學責任丟給學生?」面對質疑,高千惠選擇在課堂上公開鼓勵程度較好的學生:「因為有你,所以他變得更好」,透過正向思考,讓學生知道,在教導同儕的過程中,自己也有收穫。
曾有一名學生家長透過導師轉告她,孩子在四年級以前,從來不肯主動拿起英文課本,現在卻對英文不再害怕。她認為,教育應該走向平民化,然而,從雙語幼稚園高昂的學費開始,台灣教育不斷在孩子身上複製社會階級,讓許多家長無力承受。
給予分數以外的幫助面對學生英語的雙峰現象,學期成績該如何評量?除了老師評分,高千惠選擇讓孩子組內互評、個人自評。從過去教學累積經驗,高千惠製作分項評分表。以說(Speaking)為例,評分表分別依據組員發音的「流暢度」、「清晰度」、「和諧性」等指標,在學生自評表上,高千惠也會適時給予回饋,引導學生加強自己表現較弱的項目。
高千惠表示,學生自評和組內互評只是作為老師最終評分參考,不會直接成為課堂成績。但在每一次評分表中,學生們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英文發音在個別項目上的表現,更讓成績不再只有考試單一來源。
屏東縣大同高中國中部老師黃文安表示,除了學生在意成績,老師們也喜歡互相比較班上學生的平均分數。在教學無法跳脫考試的情況下,黃文安不斷思考,多元評量方式,能帶給後段學生哪些分數以外的幫助。
黃文安表示,在老師的眼中,學生不應該只有50分和100分的差別,如果老師跳脫從未檢視過信度及效度的測驗卷,找出考試以外的評量方式,對成績表現不理想的學生,會比把家長叫來學校說「你的孩子都不背單字」、「你的孩子作文寫不好」來得有幫助。
黃文安最常使用的課堂評分方式,是以「Bingo」遊戲引導,在字卡上寫下5個動詞,學生3人為1組,比賽在情境對話中,誰最先將5個動詞造成完整的句子。類似活動如果一學期有10次,黃文安會設定學生每人基本分為50分,每次活動最先Bingo的學生得5分、依序則為3分及1分,學生最低分也有及格。
表現最好的學生必須上台示範,透過同儕的互相學習,縮短差距。黃文安表示,多元評量方式有助解決無法透過考試拿高分的學生對學習的抗拒。台灣教育焦點經常集中於少數菁英,其實被放棄或自我放棄的後段學生,長大後往往成為社會問題。
文章來源: 台灣立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