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27日電)被譽為「灘地活化石」的海洋生物「鱟」,台灣本島已經少見,在金門外島卻有豐富的族群,與先民生活息息相關,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進行保育,希望成為夏日生態旅遊亮點。



金門縣水試所所長王漢文說,「鱟」為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又稱做「馬蹄蟹」,追溯其祖先,可是早在4億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出現,因此,被動物學界稱為「灘地上活化石」。

「鱟」的外形酷似鋼盔,因此,金門人給了「鋼盔魚」的暱稱,而且經常是雌雄成對出現,又稱為「鴛鴦魚」、「夫妻魚」。

王漢文指出,「鱟」對於棲息環境十分敏感,為生態指標生物,早期台灣西海岸常見,但受到棲地開發破壞、以及工業污染,現在成為稀有動物,反而是金門沒有工業污染,加上列為復育的生物,還保存著豐富的族群。

金門先民早期拿扁擔巡江,潮間帶都可看到「鱟」的足跡,與生活息息相關,其中,大金門西北的古寧頭到西南的水頭潮間帶,為「鱟」群產卵主要棲地,「水頭鱟」一詞更形容水頭的鱟群最豐富、成為當地特色產業。

地方文史工作者林金榮指出,早期資源缺乏,「鱟」被先民宰殺烹食後,鱟殼被用做家戶盛水挹湯的廚具,並且衍生不少的俗諺,例如,「鱟子鱟孫」形容子孫繁衍;「鱟腳鱟搖」意指笨手笨腳;「撿到死鱟」是說運氣好、不「撈」而獲。

尤其是,林金榮說,宰殺鱟要有功夫,否則下刀錯了部位,就會被鱟尿污染,整隻報銷不能食用,因此,民間耳熟能詳的諺語「好好鱟,殺到尿流」,意思是提醒做事情要用心,否則會暴殄天物,充滿先民智慧。

「鱟」雖然不是保育類野生動物,但有鑑於台灣地區族群稀少,金門卻當作是復育的海洋生物看待,在金門縣政府大力宣導和生態保育觀念抬頭下,「鱟」已經不再是餐廳的食材,逐漸成為地方觀光資源。

王漢文表示,金門縣水試所每年至少培育20萬尾稚鱟實施放流,自民國88年底依漁業法公告古寧頭海域800公頃的範圍做為鱟的保育區明令禁捕,輔導民間成立鱟巡守隊,今年並開始進行「鱟」的生態習性追蹤調查研究,加強保育工作。

金門「鱟」的特殊生態和造型,每逢放暑假吸引台灣親子造訪,其中,以金城鎮南門浯江口到水頭潮間帶為主要賞鱟場所,金門縣水試所說,6至9月為鱟產卵期,成鱟會爬上灘地高潮線下蛋,提醒遊客賞鱟不要抓鱟,讓「鱟子鱟孫」在金門生生不息。990627

文章來源: 中央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灣商場新聞 的頭像
    台灣商場新聞

    台灣行業報導-童話關鍵字技術研究中心

    台灣商場新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